退出长者模式
李松:扎根一线的“马路工匠”
发布日期:2025-07-17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常州天宁区的街道上已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手持卷尺,时而蹲下测量路牙石高度,时而记录路口车流情况。这位“马路工程师”就是常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天宁大队教导员李松。

从警27年来,李松始终扎根一线,甘当马路“螺丝钉”,用一双铁脚板走出“智慧交管”,创新打造“科技+铁骑”的现代交通警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嘉奖19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常州市优秀爱民警官”等荣誉称号。

扎根一线他是担当尽责的“螺丝钉”

1999年,25岁的李松从巡警转岗交警时,老城区的复杂路网让这个年轻人举步维艰。“当时常州的道路很多不是南北和东西走向,拿着地图都常走错路。”李松说,为了摸清辖区情况,他开始了“暴走”模式——每天提前两小时上岗,带着卷尺、水笔、笔记本“三件套”实地踏勘。

针对辖区328条道路,以及沿街8家三甲医院、105家中小学校、9个大型交通场站、7个商圈及11个景区等复杂多样的交通要素,李松精心制定“打卡”计划。每天,他都会步行至少2万步,穿梭在大街小巷,进行现场踏勘。每月,他雷打不动地走访沿街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至少60家,深入了解情况,仔细排查问题。

2015年常州地铁建设初期,他带领团队走访地铁沿线3276家商铺、18个小区,手绘绕行路线图,增设1.37万平方米临时停车区,使地铁施工警情从月均百起降至个位数。

面对郑陆镇五岔畸形路口这个“魔鬼路段”,李松连续蹲守3天记录冲突点,最终通过施划创意斑马线、安装夜间警示地钉等8项改造实现车辆通行“零冲突”,通行效率提升36%,该案例入选当年全国精品治理案例。

面对校门拥堵顽疾,李松琢磨出“微循环”妙法,使家长接送时间从12分钟锐减至3分钟,这一模式如今已被全省推广。

警务创新他是攻坚改革的“先锋者”

当记者走进天宁大队数字勤务指挥室,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交通数据。

面对机动车保有量增长31.9%、警力持续减少的严峻形势,李松在全市率先建成交警大队数字勤务指挥室,构建“数字勤务指挥室、智慧岗亭、智慧铁骑”三级指挥调度体系。“这一体系如同精密的齿轮,相互配合,高效运转,实现重点车辆99.8%的精准查控率。”李松介绍,他们在全省首批实行“智慧铁骑”动态勤务,近两年来帮助解决未成年人寻找、紧急送医护航、中高考护学送考等群众求助240余起,收到锦旗、表扬信百余件。

早在2015年,李松便推动建立区镇两级道交委,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两站两员”“一村一辅警”,试行农村交警中队与派出所“所队融合”,通过联动共治,凝聚各方力量,促使农村地区交通违法查处量上升46.1%,事故亡人数下降26.3%。

为民解忧他是马路枫桥的“践行者”

李松的执法理念,源于2005年的一次深刻反思。当时,他在校门口执勤时,严厉制止了一位为图方便将车停在斑马线上的老先生。尽管执法程序规范,但他抱起小女孩送回车内时的生硬态度却引发了投诉。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交通管理不仅要严格执法,更要以人为本。此后,他不断探索如何在刚性执法中融入柔性服务,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交通管理领域焕发新活力。

他带领团队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社区交警微信群+市民观察员+交通违法随手拍”三位一体沟通机制,推行“首接负责、有问必答”制度,五年累计答复群众建议1.1万件,回访满意率达100%。

在事故处理方面,李松牵头成立全市首家道路交通巡回法庭,年均办理案件800件,实现“一站式”服务。他还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律师调解+司法调解”四维体系,2024年涉事故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75%,全区仅1.44%的事故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后,李松将荣誉转化为责任,精心打造“天清地宁”党建品牌,带动大队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他15年如一日帮扶盲人孤老王志鄂,11年坚持探望烈士家属,用行动诠释为民初心。在他的感召下,大队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何一帆、“江苏最美警察”周晓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从青涩警员到警队标杆,李松用27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交通管理不仅是执法,更是服务。

 

主办单位:常州市公安局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龙锦路1588号

电话:0519-866202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65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