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关于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9日
关于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增创新优势,切实打响“常州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和“五大明星城”建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核心主题,以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鲜明主线,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头部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构建若干具有较高显示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服务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生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打造国家“两业”融合发展新标杆、长三角“三新”经济发展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服务业贡献度实现新突破。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
服务业集聚度实现新跨越。把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档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到2025年培育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5家左右,培育形成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30家以上,形成总部经济集聚区3家以上,培育税收亿元的特色楼宇30座以上,打造5家左右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功能集成的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服务业融合度实现新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并进,增强服务经济新动能。到2025年培育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30家以上,形成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200家以上;培育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20家以上,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20家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
二、重点方向
依托制造基础,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软件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善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文旅休闲、健康养老、高品质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聚焦业态创新,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新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新业态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一)立足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做特做优产业金融。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金融支持力度,构建产融互动共生发展格局。引导银行等金融业机构开展科技企业融资产品创新,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大对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新能源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型产业金融形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大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创新中的运用,拓展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推动在绿色循环低碳领域发行绿色债券融资。争取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及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动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产权市场。优化特色金融功能区布局,加快高端金融要素集聚,着力打造高铁新城金融商务中心,建成新龙湖国际金融广场、月星环球港金融中心;加快建设“龙城金谷”,打造金融服务改革示范区,集聚机构数量超100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
优化提升现代物流。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长江中下游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中心、江苏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示范区、长三角双循环物流重要支撑节点、长三角中轴物流枢纽城市。以打造枢纽节点、畅通物流通道、完善物流网络为核心,重点建设综合港务区、武南物流园、金坛公路港物流园、溧阳中关村港口物流园、钟楼现代物流园,形成“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配送站)”的四级物流网络。以智慧物流为主攻方向,加强物流主体的培育和引进,扩大物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冷链、电商、供应链等新物流业态,提升物流服务能级,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降至13%以下。
培育壮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碳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大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集聚,着力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快打造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武进汽车检验检测产业基地等载体的品牌和服务优势,推动科教城创建机器人国家级检测中心,加大检验检测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引导全市检验检测服务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国内知名的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强化市场开拓,延展服务半径,推进检验检测主体多元化发展,促进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创新发展软件及工业设计服务业。重点支持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工业软件集成,培育一批为智能制造提供配套服务的工业软件龙头骨干企业。推动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性技术研发,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围绕我市重点建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创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研究院。面向制造业软件和设计需求,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推广应用众创、众包、众设等模式,推进设计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工业软件及设计服务水平,培育形成工业设计中心100家,软件服务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以上。
(二)改善服务供给,优化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发展文旅休闲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丰富乐园、山水、乡村、康养、研学等特色优质文旅休闲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打造“江南门户·溯源运河”、“百年工商·现代智造”、“寻味江南·食美常州”等文旅品牌,增创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快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进一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提升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等建设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社区融合发展,建设文创旅游特色街区。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比达8%,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按照“突出产业属性、培育市场主体、促进融合发展、提升为老服务”理念,提升养老服务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康复保健、养老养生消费市场、养老护理等养老全产业链。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探索多元优质高效智能化的现代医养融合新业态,拓展养老服务“三项融合”常州模式,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中心、幸福康养小镇等建设大力探索“互联网+医疗”,加快省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省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国“幸福养老”示范区。
着力扩大高品质消费服务。加快补齐服务消费短板,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服务,扩大多样化消费体验服务,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传统消费向高品质消费转变,以新模式引领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建设高铁新城品质生活中心,依托江南环球港,打造长三角商业航母,构建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开启品质都市的全新生活方式。统筹推进老城厢改造升级,加快集聚国际品牌、高端产业,建设消费核心区,加快形成南北大街—文化宫百亿商圈。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建设古运河两岸、青果巷、环球恐龙城、江南环球港、文化广场、三堡街、淹城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构建多业态夜间消费产品体系,打响“龙城夜未央”品牌。
(三)鼓励业态创新,壮大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共享经济。聚焦生产服务模式创新,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重点推进办公空间、生产线、测试线、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共享和专利技术成果、知识技能服务、人力资本服务、研发设计等创新能力共享。聚焦流通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推进智慧仓储物流、现代交通运输等流通资源共享。聚焦消费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推进家居家政、饮食出行、体育健康、文化娱乐、闲置物品、剩余时间等消费资源共享。
大力发展新楼宇经济。高标准推进“新楼宇经济”,在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产业集聚区域,新建一批容量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商务楼宇,强化楼宇产业定位,突出产业集合和产业链,集聚科研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等高级经济形态,培育发展一批金融楼、商贸楼、信息楼等特色楼宇。重点推进高铁新城、新北人工智能科创港、武进湖塘-牛塘等重点区域特色楼宇群建设,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区域总部和楼宇经济集群。
加速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引进会展资源,支持本地会展企业发展,组建专业会展管理公司。强化会展业与制造业及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展览”,做强做优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中国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等专业展会,培育国内外知名专业会展品牌。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国际会展中心、曹山未来城国际会议中心、金坛长荡湖国际会议交流中心等展馆设施,高水平打造集展览会议、展示推介、经贸洽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高端会展平台。
加快发展新业态经济。抢抓“后疫情时代”经济机遇,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流量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宅生活”“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服务模式,创新直播带货、线上采买、生鲜电商、远程医疗、网上办公、在线教育、在线研发设计等应用场景,促进社会生产服务活动加速“触网”。加强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常州元素的网红打卡地。加快社区、社群电商发展,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实体店、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合作,推广“无接触”配送。
三、重点行动
(一)跨界融合,构建产业协同体系
推动产业多向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融合创新,增强服务经济新动能。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区域集聚发展等融合试点,积极构建产业链双向融合互动机制,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型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鼓励服务业行业内部融合,促进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与科技服务、健康养老与文旅休闲等服务业行业内部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加快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聚焦共性服务需求,搭建服务业行业融合发展平台。
(二)载体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引擎
强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集聚区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重点企业培育,深入推进“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引领行业质态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规模效应明显、市场整合能力突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支持企业抱团发展、做强做大,打造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服务业项目滚动发展格局,着力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示范项目,以项目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三)标杆打造,优化服务业发展质态
培育服务业标杆企业,建立市重点企业培育库,大力培育服务业规模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着力打造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实现我市制造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智能产品+增值服务”转变。树立“常州服务”知名品牌,推进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重点培育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品牌,壮大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品牌,创新大数据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品牌。创新标杆打造模式,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充分发挥园区、企业主动性创造性,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标杆培育模式。
(四)开放合作,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着力提升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我市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鼓励优质外资重组、并购本土服务业企业。完善服务业人才引育机制,进一步优化招才引智政策环境和人才生态,支持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在常州创业发展,实施“三新”经济高端人才贡献奖励。加强长三角服务业协调发展,探索合作构建区域创新服务协同机制、区域文旅休闲产业协调发展机制、长三角居民异地养老模式、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联盟等,推动形成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协调合作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认真做好服务业发展目标制定、重点任务分解、重点工作统筹、重点工程事项督察督办、服务业发展监测分析等工作。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重大事项统一汇报、专项规划政策统筹协调、重大问题会商协调、重大课题专家咨询等制度,构建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形成推进合力。
(二)强化政策引导。用足用好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遵循“突出重点、政府引导、注重绩效”的原则,优化资金投向,强化资金监管,实现政府资金效益最大化。加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积极发挥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统一调配使用。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编制、政策兑现、产业基金设立,以及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优势产业项目,并对其它符合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突破和提升发展”要求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奖励、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支持。
(三)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推进服务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广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构建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四)增强人才支撑。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海外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服务业领域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领军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人才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人才职业化发展。强化匠心服务精神和职业素养。支持市内高校、职业学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五)完善统计监测。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涉及多个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席机制,优化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确保服务业发展数据、信息及时全面共享。进一步完善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统计监测,加强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切实发挥统计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决策的作用。
附件:常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附件
常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为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研究,决定成立常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梁一波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严德群 市政府副秘书长
汤如军 市发改委主任
成 员:杨 琪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兼)
谢春林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市版权局局长(兼)
孙益锋 市发改委副主任
王华刚 市教育局副局长
杨伟红 市科技局副局长
刘小平 市工信局副局长
杨 铁 市民政局副局长
王美蓉 市财政局副局长
李 庆 市人社局副局长
王国荣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周忠华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吴玲忠 市住建局副局长
王国明 市城管局副局长
周旭栋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郑银法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朱 惠 市商务局副局长
吴志刚 市文广旅局副局长
赵兴光 市卫健委副主任
郭 斌 市政务办副主任
潘立波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王钦利 市体育局专职委员
杨 薇 市统计局副局长
王文卓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
崔晓宇 市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
蒋 勇 常州海关副关长
张秋冬 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金 曦 常州银保监分局副局长
周 蓉 常州邮政管理局副局长
张萍霞 市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
陆立民 常州供电分公司副总经理
常州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汤如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为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特制定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一)职责分工
市发改委:拟定并协调实施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平衡。研究制定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监测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三新”经济。组织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积极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承担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市委组织部:负责参与服务业发展及工作考核的相关工作,支持服务业人才培育,加大对服务业领域创新团队引进力度,促进服务业跨行业人才开发。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服务业整体宣传报道,协调新闻媒体宣传服务业发展成果,指导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发展。
市教育局: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加大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相关服务业重点专业或培训课程,构建服务业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
市科技局:负责编制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牵头负责科技服务业工作,拟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负责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
市工信局:负责支持推动全市软件、信息技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推动全市服务型制造发展。
市民政局: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拟定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
市财政局: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做好相关的资金保障及监管工作。
市人社局:加强服务业创新团队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市场秩序。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服务业用地政策,优化服务业供地结构,增加服务业用地比重,并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重点服务业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积极向上争取服务业用地指标,根据服务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服务业项目提供及时、前瞻、有效的规划服务。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做好为服务业企业和项目提供环保政策支持以及指导项目完善环评手续等服务工作。加强对在常州市行政区域内提供生态环境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市住建局:牵头落实全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引导企业开发养老、旅游等新项目,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
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推动精品街道建设,规范沿街商铺立面、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净化美化城市视觉空间,提升街道品质,营造良好城市商业氛围。
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组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业水平,参与现代物流发展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推动发展观光农业等服务产业。
市商务局:牵头做好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服务业的培育发展工作。引导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会展业等新业态。促进全市外资服务业和外资总部经济发展。
市文广旅局:负责推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加大旅游对外宣传力度,做好旅游资源整合和精品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影响力。
市卫健委:负责研究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医疗卫生、康复疗养、心理咨询等服务机构的引进培育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等政策措施。
市政务办:负责全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业务指导。负责市、辖市(区)两级高频政务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
市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规范市场管理工作。着重在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加大服务业品牌创建力度和质量奖创建工作。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领域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
市体育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保持体育彩票销售可持续发展。
市统计局: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落实服务业相关行业统计、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工作,做好服务业发展情况监测、分析。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做好金融服务业的培育发展工作,不断优化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金融营商环境,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等金融企业,做强做优政、银、企合作平台。
常州市税务局:负责服务业税收情况分析,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负责税务代理等服务机构的引进培育和现有服务机构的规范提升工作。
常州海关:支持和推动服务业发展方面各项举措的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推进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
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多领域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完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政策。
常州银保监分局:防范银行业风险,推进银行业机构改革发展,提升银行业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保险监管工作,引导保险业支持我市服务业发展。
常州邮政管理局:监督管理邮政市场及邮政普遍服务和机要通信等特殊服务的实施。协同完善城乡共同配送体系,推动邮政与快递、交通、电商合作。
市供销合作总社: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配合做好全市农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建设,配合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业网络建设,协同完善乡村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常州供电分公司:加快电网建设,提高服务品质,强化经营管理,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改革部署、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统筹全市服务业发展和创新工作,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研究部署全市服务业工作和事项。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履行职责分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联合调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开展服务业专题调研,对服务业发展状况、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和分析研究,并为全市服务业发展和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三是定期会商研究。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定期向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报告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事项和进展情况,主要包括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安排和建议等内容。
四是完善工作考核。定期督促、检查、考核服务业重大战略、重点工作、规划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服务业发展大会,全面总结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同时对年度考核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表彰颁奖,进一步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升新水平、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