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十四五”工业智造发展规划》共八个部分,全文约3万5千字,主要阐明“十四五”发展思路、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常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速中轴崛起、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的关键时期。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抓好智能制造,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不断擦亮“工业明星城”品牌;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产业基础雄厚,特色产业明显,“十三五”末,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4%;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达1.3万亿元,总量是“十二五”末的1.56倍;在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50强中,常州居17位,较2019年跃升6位。为延续“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巩固智能制造优势,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全面深度转型、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广泛征求各类意见建议,编制《常州市“十四五”工业智造发展规划》。
二、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工业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架构合理、目标清晰、内容完备,包括前言、“十三五”发展回顾、“十四五”发展形势、“十四五”总体思路、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除前言部分,具体为: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主要从七个方面简要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差距和不足。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从国际国内、技术创新、产业革命、区域发展等多维度分析了我市“十四五”时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三)“十四五”总体思路
分为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及发展路径、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以地标产业为引领、基础产业为主体、潜力产业为重点、前沿产业为先导、赋能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产业中轴”,实现“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跃升,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奠定坚实基础,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常州力量。
2. 发展原则包括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坚持智能转型、融合发展;坚持龙头带动、链群互动;坚持安全生产、绿色发展。
3. 战略定位是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产业中轴”,不断擦亮常州智造“金字招牌”,推动建设成为高能级的长三角产业中轴。
4. 发展路径是紧紧围绕“两大战略定位、五大产业板块、七大主要任务、八大重点工程”,加快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成长活力迸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效、行业智能化程度高、质量品牌效益强的发展态势,助推我市建成“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产业中轴”。
5. 发展目标是围绕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秉承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推进绿色安全发展。到2025年我市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取得新的突破。
(四)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积极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成为特色地标产业,推动汽车、钢铁、服装等优势基础产业提档升级,加速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等新兴潜力产业做大做强,谋划布局空天信息、民用航空等一批未来产业,做优做强数字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型产业,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 高质量打造特色地标产业。聚焦我市重点特色产业,聚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国际有竞争力的地标产业。
2. 提档升级优势基础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绿色精品钢、高端纺织服装等优势基础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纵深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速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促进优势基础产业提档升级。
3. 培育培强新兴潜力产业。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布局,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药、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加快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前瞻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实施未来前沿产业培育计划,聚焦空天信息、民用航空等前沿领域,加强科技攻关与前瞻布局,积极开发商业化应用场景,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
5. 做优做强赋能型产业。重点推动数字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生产流程优化、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持。
(五)空间布局
1. 统筹全市七大板块发展。依托全市七大板块,聚焦各板块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 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强化园区载体作用,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六)主要任务
包括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造先进产业链群,强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突出抓好智能制造,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新能级;培育壮大名企名牌,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拓展对外合作深度广度;紧抓高效绿色安全,实现工业可持续化发展。同时贯穿实施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产业链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培育、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示范八大重点工程。
(七)保障措施
包括加强规划组织协调;强化政策精准发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