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基层24年,打击犯罪、服务群众。2022年调入交警大队后,又以“绣花”功夫精雕交通管理。史建刚今年47岁,现任溧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获得江苏省“优秀人民警察”、第三届“常州最美警察”等荣誉。
目光如炬的“马路神探”
“证据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核心所在,只有证据确凿,才能公正地处理事故。”作为大队长,史建刚只要听到中队汇报重大交通事故或疑难复杂事故,就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争分夺秒抢救伤者,从细微处指导现场处置、勘验,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坚决还原事故真相。
今年6月,溧阳市中关村沙涨大道路段,发生一起机动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因为无目击者、无直接监控、无遗留物证,事故调查一度陷入困境。史建刚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事故会商现场会,抓住地面刹车印这一线索,判定嫌疑人行驶方向,随即从现场周边企业监控入手,通过多方走访和轨迹研判,最终在24小时内锁定肇事车辆,成功将嫌疑人抓获。
“如何把事故隐患化解在未发之时,也是交警的重要工作。”今年以来,史建刚滚动排改道路隐患1800处;牵头实施农村交通安全守护工程民生实事项目,在21处临水临崖路段、125处非灯控路口增设交通安全设施,新建14处农村交通违法警示教育点,50处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取证设备。
精耕细作的“交警工匠”
溧阳高新区企业众多,交通拥堵一直是此地的热点、难点问题。园区内很多员工在高新区工作,在主城区生活,造成两区之间明显的潮汐交通特征。但两区之间仅靠4座跨河桥进行交通联系,且存在部分道路未打通的情况,多因素加剧交通拥堵。
2022年,初任交警大队长的史建刚,上任没多久就尝到了这里拥堵的“厉害”。望着拥堵的车流、群众焦急的眼神,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群众这桩“急难愁盼”。于是他通过车流研判、分时段巡逻蹲守等方式深入分析,协调溧阳高新区相关部门,请教交通管理技术专家,反复修改调整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最终确定了大桥高峰交通临时管制、潮汐车道设置、导向车道增设等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运行,该区域内主要路口通行能力提升23.5%,高峰时段交通由原中度拥堵到目前畅通有序。
他不仅聚焦溧阳高新区交通的改造提升,更将目光延伸至溧阳全域:精细实施“交通畅行”工程,推动“交通信号畅联”工程建设,实现溧阳全市信号灯联网率、在线率达100%,主要路口通行效率提升8%;对溧阳市区1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落实开展交通安全提升工程,实现校园周边拥堵警情同比下降12%;创新实施电动自行车精细化管理工作,研发上线“溧马行”智能电子监控抓拍系统,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佩戴头盔率提升至95%以上,不戴头盔亡人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2.5%。
史建刚探索的“路长制”“开放停车”“农村路口哨兵系统”等工作经验更是被省公安厅、省交警总队推广。溧阳全市文明交通指数常年保持全省县级市前列。
身先士卒的“定海神针”
今年7月12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溧阳多处路段出现严重积水现象,造成交通堵塞。“城区路段积水严重,有车被困。”“高铁涵洞积水严重,无法通行。”史建刚对讲机里的汛期通报一声接着一声。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他驱车查遍了辖区48处易积水路段区域,并逐一指挥责任单位精准巡控报备。
因雨势过大,戴埠辖区多地出现内涝。他第一时间带队赶赴救灾一线,与属地村委、派出所等力量联合开展救援行动。途中遇到一辆车被泥沙困住,他顾不上自己关节炎发作的双膝,下车就卷起裤腿,和周边群众一起将车推至不影响交通的高地,又立马转头奋身投入其他积水点位的工作。洪涝灾害期间,他带领全市交警辅警顶住压力,持续奋战在排险抢险、转移群众、疏通保畅、应急救援等抗洪救灾一线,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有影响的交通事故。
“贝碧嘉”“普拉桑”台风影响期间,他更是几日顾不上回家。白天他带领民警辅警一处一处排查桥梁、路面边坡、长下坡、涵洞等排水设施,梳理易积水路段,晚上他整理工作数据,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传达工作部署,就连半夜睡觉时手机也从不静音,生怕错过一通电话,耽误了防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