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洒在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上,拎着糖画的孩童在人群中穿梭,举着相机的游客在古戏台前驻足。5月2日上午10时许,景区智能预警系统突然发出提示:一名红衣小女孩在松健堂附近与家人走散。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与客流热力图叠加分析,民警仅用8分钟就帮孩子找到了焦急的母亲。这背后,正是常州市公安局天宁分局局前街派出所的“智慧景区综治模块”在默默运转并发挥作用。
科技织就立体防护网
作为常州历史文化地标,青果巷在五一假期首日便迎来8万人次游客。面对如织人流,派出所创新搭建的“智慧景区综治模块”展现出强大效能。这个融入市局“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的子系统,如同给传统警务装上了“数字大脑”——30套结构化摄像机与110路治安监控构成基础感知层,18个智能前端设备则像敏锐的神经末梢:在玉涵桥布设的落水预警系统能自动识别人员坠河轨迹,古巷交汇处的客流统计装置实时生成热力图,甚至连游客突然加速奔跑的异常行为都逃不过AI算法的“火眼金睛”。
“以往靠民警徒步巡逻需要40分钟才能覆盖全景区,现在通过三维电子地图,重点区域状况一目了然。”所长杜浩成指着指挥大屏介绍。系统将0.23平方公里的街区划分为12个智慧网格,47个物联设备每30秒回传一次数据,形成动态安全评估模型。五一假期期间,系统累计发出有效预警32次,预警准确率达91.4%。
温情守护藏在数据流里
5月1日下午,南市河亲水平台的智能护栏突然闪烁警示灯——系统识别到有游客身体前倾幅度异常。正在数字巡防岗值守的民警张明立即调取实时画面,发现是位七旬老人眩晕踉跄,随即联动附近保安形成“人墙”防护,避免了一起落水事故。这样的精准干预,得益于系统集成的17类应急预案库,其能根据事件类型自动匹配处置流程。
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失物招领处,大学生小陈正领回丢失的单反相机。“从报警到查监控定位捡拾者,全程不到20分钟。”据统计,模块嵌入的“视频时光机”功能已帮助游客找回手机、钱包等物品23件,平均寻回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60%。针对带孩子的家庭,系统还特别设置“亲子安全距离”提醒,当儿童超出监护人10米范围时会触发预警。
多维协同绘就平安底色
“中山门停车场即将饱和,请引导车辆向晋陵路分流。”5月3日11时,交警中队长任传栋的耳机里传来系统提示。通过打通与城管、文旅等部门的数据接口,模块实现了“景区-周边-路网”三级联动。假日期间共优化调整流动摊点48处,自动调节信号灯配时27次,使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5%。
在街区经营茶铺十余年的王阿姨感触颇深:“现在看到闪着蓝光的智慧灯杆就安心,上次有顾客低血糖晕倒,按灯杆上的紧急按钮后,民警两分钟就带着医药箱赶到了。”这种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正是智慧警务的生动注脚。当古巷的评弹声与智能设备的运转声和谐共鸣,千年文脉在科技护航下正焕发新的生机。
截至5月5日,青果巷景区实现刑事警情“零接报”,涉旅纠纷现场调解率100%。局前街派出所用科技之笔,在古老的砖瓦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平安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