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常州市公安局武进分局的办公楼还浸在淡青色的晨光里,唯有网络安全保卫大队的办公室透出一抹暖黄——陈斌已经坐在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轻敲,屏幕蓝光映亮他专注的眉眼。窗外的梧桐树影缓缓掠过桌面,桌上堆叠的案卷旁,一杯热茶正冒着细白的水汽,在这寂静的清晨,键盘敲击声成了网安战场最早的“集结号”。
从警13年,这位执剑破障的网安民警,用一个个扎实的脚印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筑起防线。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5次的荣誉证书整齐摆放在抽屉里,每一本都承载着他在数据迷雾中追凶、在法律条文间深耕的故事。
法律“翻译官”:让法条成为办案铁规
“每个案件都要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这句话陈斌常挂在嘴边,说的时候总习惯性地摩挲着案头的法律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码得整整齐齐,书眉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100余份司法解释和办案指引按类别分装在蓝色文件夹里,边缘已被反复翻阅磨出毛边。
为啃下法律这块“硬骨头”,陈斌的日历上几乎没有“休假”二字。每当同事们结束一周工作回家时,他办公室的灯总会多亮几个小时;周末的书房里,电脑旁摊着翻开的法条,手边的笔记本记满案例分析,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凭着这份韧劲,陈斌不仅顺利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高级执法资格考试,还在“全国网安法制大比武”中与队友并肩作战。备赛期间,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把历年真题和典型案例拆解得淋漓尽致,最终助力团队斩获团体第四名的佳绩。
数据“解密者”: 在迷雾中揪出黑手
网络犯罪的战场没有硝烟,却藏着比现实更复杂的陷阱——海量数据如汹涌的洪流,虚拟身份似层层伪装的面具,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而陈斌的工作,就是在这片“数字丛林”里寻找犯罪分子的“狐狸尾巴”,做最敏锐的“解密者”。
今年夏季行动中,一起远程敲诈勒索案让侦查工作陷入僵局:数万条日志像杂乱的线头堆满系统,数百个虚拟身份在网络中穿梭,真假难辨。接到任务那天,陈斌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研判室,一待就是三天三夜。
“就是这个!”终于他从一条看似无关的转账记录里发现了破绽,顺着这条线索层层追溯,终于理清了犯罪团伙的资金链条。最终,两个隐藏在虚拟网络背后的犯罪团伙被成功揪出,这起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得以顺利告破。
从警至今,他累计研判案件线索500余条,协助破获网络犯罪案件150余起。同事们都说,只要陈斌出手,再棘手的线索也能理出头绪,他就是团队里“一出手就有戏”的研判尖兵。
办案“急先锋”: 千里奔袭只为正义
网络案件侦办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的事,从数据研判到缉凶现场,每一步都需要“急先锋”般的勇气与担当。
去年春运期间,为了抓捕一名涉嫌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陈斌挤在人山人海的火车站里,连续两天刷新购票软件,终于抢到一张中转车票。历经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在年关前赶到目的地,将犯罪嫌疑人成功抓捕归案。当他带着嫌疑人踏上返程的列车时,窗外已经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年味越来越浓,他却笑着说:“能让受害者安心过年,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今年7月,陈斌又开启了连轴转的出差模式:10天时间里,他辗转广州、梅州、蚌埠等地,从南方湿热的街巷到北方闷热的车站,每到一个地方,来不及适应气候就立刻投入工作。在广州抓捕现场,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和同事们在闷热的车里蹲守了整整四个小时;在蚌埠审讯时,面对犯罪嫌疑人的狡辩,他拿出早已整理好的证据链,一步步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最终让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
从数据海洋里的抽丝剥茧,到缉凶路上的千里奔袭,陈斌始终以战斗姿态迎接每一个挑战。他常说:“虚拟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只要有网络犯罪的地方,就该有我们网警的身影。”这位网安战场的多面手,就像屹立在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堡垒,用法律为盾、数据为矛,在无形的网络空间里,守护着千万人的安全与安宁。
|